查看原文
其他

什么,我的大学舍友,后来都成了人大附中家长?!

安柏 花生妈安柏 2023-02-23



上周末,我和大学舍友约了去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暴走,然后中午在附近吃饭。


花生也去了,我们走路,他自己去打篮球。


我们是90年代初的贸大学生,如果当时有“内卷”这个词,肯定对贸大的评价是——太“卷”了。我们那会儿高考是统一试卷,宿舍里一共7个女生,我是最后一名——考分最低的那个。


其中,一个是山东省状元,比我高70分;一个是江西省前三,比我也要高30来分。我们宿舍之外,也是状元济济,全国一半的省文科状元,都来了。


还好我当时的心思,好多都放在做文艺青年和谈恋爱上了,不然,这么“卷”的环境,岂不是要把我逼疯?!


所以,这件事也给我一个启发:任何时候,都不能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一件事上,即使像我这样,在中学是众人眼中的学霸,那又有何用呢?到了贸大,还不是秒变学渣。


说到这里,想起一件伤心事,我们隔壁宿舍的一个很清秀很温柔的女孩,本来是东北某县城的状元,到了贸大因为压力太大(当然,可能也不全是因为学习,但和学业上挫折有很大关系),没上几个月学,就跳湖自杀了,太让人痛心了。


我想,家长教育孩子,也不要太极端,把关注力完全聚焦在学习成绩上,一定要形成多点支撑。所以,我鼓励花生中学谈恋爱,还对他说我自己上中学就谈恋爱,也算一大人生体验。只是,青春期的孩子,往往都不听家长的,这件事也不例外。他的同学还对我说,花生是他们的单身协会会长。


好在,花生迷恋运动,还喜欢历史,这些都是他的支撑点,而且还不用和别人攀比,自己都可以把握。


(照片摄于奥林匹克森林公园,下同)



言归正传,回到奥森,我们这次聚会的,是全宿舍7个人里的5个,在北京的都来了。


我们边走路边聊天,我问山东省状元,孩子小升初咋样?她说,孩子暑假通过考试,进了人大附的早培班。


早培是什么概念?我再科普下,全称是:人大附中超常儿童早期培养实验项目,是国家级的教育体制改革试点。中国目前基础教育水平已经不错了,但是高端创新型人才还很缺乏,这个项目,其实是为未来国家高端科研人才做储备。


还有一个专有名词,叫做“入营”。今年早培,2万多学生报考,经过选拔入营的大约有1千多,最后能正式进入早培班的,只有100出头。


就是入营的那1千多,即使最后不能进入早培班,“前景”也是光明的,人本(人大附中本校)、人分(人大附中分校,民办校,这几年中考成绩比人本还高)大多都会要走,去其他六小强也基本都没问题。


这样一说,大家是不是就更能明白,最后能进入早培班的,都是“大神”级别的。


这样一来,我这次见到的4位舍友里,就有3位人大附中家长了。除了这个早培班的,另外一位是高三学生家长,还有一位孩子已经毕业。


那剩下的第4位没上人大附中的呢?是美国读的高中,后来进了藤校。


这时候,我就不得不服气:基因的作用是强大的,老妈在大学宿舍是什么座次,过了30年到了花生这一代,好像还是什么座次!


还好我和花生脸皮都够厚,虽然不如别人,也不大在意,反而抱着一颗八卦的心,去了解更多信息。


所以,再八卦一下,虽然这三位都是人大附中的家长,孩子进学校却是通过不同的途径,也代表了进人大附中的3条主要路子。


一个是考试进的,进的普通班。

一个是通过足球特长,进的人大附中“三高班”。

一个就是早培了,节点是五升六的暑假(今年已经不招四升五了)。


虽然途径各不相同,孩子都是极优秀的;虽然家长性格也不一样,但是有一个共同点:


孩子一上人大附中,就在学校边上租房子住,为了方便孩子,节省时间。


再透露一下,其实,花生上高中后,我也在学校附近租了房,好像租房真的是海淀妈的潮流了……




听到这样的好消息,我向山东省状元表示出由衷的祝贺和高山仰止之情。然而她却很谦虚地说,人大附中早培不像八少八素(北京八中的少年班和素质班,也是选拔超常儿童的),因为还是可以通过刷题来准备,而八少八素的题型则难以预测,基本就类似于智商测试了。


她孩子虽然没上太多课外班,但也上了早培的刷题班,对于题型还是比较熟悉。而目前好像什么班都没有了,连原先孩子上的一个语文素养班,老师也把老庄哲学课变成了家长教育课……


她又很谦虚地补充道,今年“上岸”还是挺值得庆幸的,明年都不知道会咋样。


其实,在我的理解中,如果孩子智商够高,就是去个烂学校也没啥问题,当然也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——这种孩子,是各校争夺的对象。说句凡尔赛一点的话:卷,与我无关。


所以,有这样一句话,学校的水平,其实是由学生的水平决定的。虽然不全对,但也很有道理。当然,到底是学校水平高名气大,才吸引来优秀孩子?还是优秀孩子多了,才能成就学校的优秀?这是很难得出一个答案的,就好像在问,地球上,是先有鸡,还是先有蛋?或者可以说,是良性循环,彼此成就吧。


最近也经常有家长来向我咨询,问海淀的小升初今后怎么搞。说实话我是不清楚的,而且非但我不清楚,估计学校都不清楚,现在变化这么快,谁都看不了那么远,也不可能有什么一成不变的计划,都是见机行事。


我的建议是,想冲冲好学校的,还是得做好准备,万一机会落到自己头上,也得能接得住呀。




看到这里,家长可能又要焦虑了:教育规划,最麻烦的就是不确定,变来变去的,家长和孩子到底该怎么做呢?


今天,我先不说孩子身心健康、综合素质更重要这些泛泛的话,还是拿自己做个案例来讲讲吧。


虽然我进贸大时,是全宿舍成绩最差的那个,但是出贸大时,我的成绩却居然和她们看齐了。而且,我还被评上了学校的优秀毕业生。


此外,后面我的学习、工作、生活,虽然没取得什么特别值得说道的成绩,但好歹也不算混得太差。


我自己分析下来,觉得这归功于我的一个特点,不能说是优点,甚至可以说是缺点,那就是:我的脸皮比较厚。


大学里一开始基础薄弱,比不上别人,我却一点也不气馁,该好好学就好好学,爱提问题爱请教各种人,所以成绩也就慢慢好起来了。


在后面的生活和工作里,虽然也碰到过各种困难和挫折,但也幸亏自己脸皮厚,或者说心态比较“耐造”,所以勇于向比我强的人学习,也敢于主动寻求变化,迎接各种挑战:


在央企呆着不享受轻松舒适却去苦逼地考北大;

好好的央企经理不做却跳槽到大外企从底层做起;

工作很稳定工资也年年涨却又不管不顾地辞了职,一边忙花生的小升初一边从0开始我的写作生涯……


现在回头看,自己这些折腾,其实都出于脸皮厚、不知天高地厚,不管自己当时有没有基础和条件,都敢于放手一试。好处是:做,就比不做强;主动寻求变化,总好过,形势逼着你不得不变。


所以,从我个人经历来看,决定孩子长期走势的,绝不是一开始的学习成绩,而是能否保持开放的心态和学习的热情,不怕失败,敢想敢做。家长培养孩子,也不能只盯着成绩或者每件事的结果,应该鼓励孩子多尝试,多探索世界,多体验人生。


我有一个基本的人生观:人生的结果其实都是一样的,活的不就是过程嘛。管他结果如何,体验够多样,过程够丰富,我的人生就值了!



越是抱着只问耕耘、不问前程的态度,反而会有意外收获。这些经历,也为我的写作,积累了素材和阅历。


最后说一件趣事:进入早培班的那个孩子,在准备小升初时,把我的《上岸》看了好几遍,甚至上课外班都带着这本书。这次聚会前,他还问妈妈,《上岸》的作者来不来?本来听说我来,也很想来,只是不凑巧那天刚好有个篮球课冲突了。


虽然人家“上岸”靠的是自己和老妈,不过,听到他也是我的忠实读者,我居然也有了点成就感呢!


相关阅读

更多文章,请点击下方

↓↓↓

无论你是点赞还是点“在看”

我都会很开心,感恩有你!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